奇亿用户注册钢铁业重组为什么难
2023-08-23 12:00
按照工信部最新思路,到2025年,前10家钢铁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例不低于60%,形成3-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。
重组合并思路由来已久,但此前数年,中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不仅未提升,反而有所下降。中钢协数据显示,2014年,中国粗钢前10家企业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36.6%,比2010年下降了12%。
“兼并重组是钢铁行业调整发展的牛鼻子。”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对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表示,目前兼并重组不活跃,有经济下行、行业自身规律等方面的原因,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障碍。
“拉郎配”的尴尬
按业内共识,我国钢铁行业并购重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1997-1999年,政府主导国有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;2000-2005年,仍以政府主导为主,港资和民营企业开始参与进来;2005年《钢铁产业发展政策》颁布后,行业并购重组加速,该阶段政府引导与市场结合,国企、民企、外企均积极参与。
然而,即使在新一阶段,为业内广泛认可的成功案例仍不多,更多的是“拉郎配”。
2005年,在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,
奇亿用户注册鞍山钢铁和本溪钢铁宣布联合重组建立鞍本钢铁集团,但只进行了几年报表合并的象征性重组后,不了了之。
2011年,云南曲靖地方政府一纸文件下来,5家民开始了“貌合神离”的重组之路,目前仍进退两难。
地方保护也是钢企重组的一大阻碍。2006年,宝钢与马钢签订了战略重组协议,但安徽方面并不愿意将马钢的所有权转让,重组宣告失败。
2007年,宝钢与邯钢共同投资成立邯宝钢铁,1年后,河北省宣布成立河北钢铁集团,邯钢即在其中。邯宝钢铁计划随即搁浅。
跨区域重组,本身也有操作性难题。全国工商联冶金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告诉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,通常运输一吨钢会产生5吨的运输量,这是钢铁的特殊属性,因此企业重组半径最好不超过500公里。否则,极难互补,也极易陷入亏损。
利益冲突与社会包袱
导致钢企兼并重组失利原因有很多,有些障碍即便地方政府也无法逾越。
留抵税的转移就是难点之一。我国税法规定,在企业重组后,如果资产、负债和人员随之转移,企业的留抵税也可同时转移,使重组后企业获得税收抵扣。但这种留抵税的转移附带了一个条件——即企业重组后,须将原有的企业注销。
这就人为造成了一个死结。在重组过程中,被兼并企业以股东身份占有重组后企业的股份,如果要实现留抵税转移,须在工商登记中注销被兼并企业,但被兼并企业一旦注销,便无法与重组后企业保持法律上的持股关系,随即失去股东身份。云南曲钢的重组就卡在这里。
人员退出难、社会包袱重也是阻碍钢企重组的重要因素。由于历史原因,国有钢企大都背负着大量冗余人员的社会包袱。重组后不仅无法迅速剥离冗余人员,还需继续给原来离退休人员发放工资补贴,弥补社会养老保险水平过低的问题。
障碍还有地区间利益分享机制缺失和所有制不同。部分地方政府考虑GDP、税收、就业等因素,不愿本地企业被外地企业兼并。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,则由于国企改革不到位、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,后期整合会面临职工身份转换、土地使用、资产整合、债务处置等诸多问题,造成产权跨所有制流动障碍,导致企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动力不足。